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07 22:16:19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5篇)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读7个字。

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并按田字格范字正确书写。

3.识字过程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充”“已”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喜欢)星期天的时光很美妙。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喜欢星期天吗?指名3、4个学生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星期天的时光多美妙》这篇课文,体会星期天的快乐。(师范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说说你上个星期天去干什么了。

(二)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

1.读准字音。

2.想想这几个生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哪个字比较难记,哪个字需要老师指导。

3.说说这个字所在的句子。

(三)学生小组交流,互相帮助。

1.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此处隐藏19663个字……在何处!我很欣赏你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创作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首小诗《小池》,(教师用幻灯给出《小池》整首诗)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想小蜻蜓在跟荷花说些什么?

郑玎玉:荷花,快开吧!你真美!

林森:荷花姐姐,我有点累了,在这歇歇脚。

李淑仪:荷花,咱们一起照张相吧!

师:啊!多可爱的小蜻蜓啊,有了他的存在,我们的荷花就更美了。最后,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篇课文。

生:全班齐读。

师:下课。

生:老师休息。

课后反思

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中段3年级的一次尝试。借于3年级的孩子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不够熟练,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了相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并更好地体现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由于合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不仅对荷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在图文赏析中,极富创造性的加入自己的想象,使学习多了自主性、创造性。我相信,随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这种网络交互的优势会更加突出。我也有信息不断探索,使教学在网络环境更具实效性。让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三要素,通过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知识目标)

2、能理解小说中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培养创新能力。(能力目标)

3、能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能力目标)

4、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艺术特色。

2、能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

【教学难点】

1、能把握小说情节特点、人物形象,领悟巧妙构思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她,天生丽质,温柔善良,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那是个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社会,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她为了满足一次在舞会上出风头的愿望,却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是谁?她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链》,一起走近玛蒂尔德吧!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设疑,导入新课,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教师投影:

(1)请读准下面的红色字的字音

(2) 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读准音、说出义。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学生在小卡片上写出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越多越好,并进行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通过小卡片填写、互相传递,使关注更多的优秀名作,为正在举办的校园书香节增添生气」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23分钟)

1、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也可以是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2、阅读及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

(2)教师提问: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学生分组讨论: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3)教师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教师提示: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后明真相。

学生相互探讨,并归纳情节中的三处伏笔。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结合课文构思巧妙,教师处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教师提问:“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

「设计意图:上述内容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总结 (1分钟)

教师总结:回应开篇,本文的第一句话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揭示了悲剧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有社会因素,那个奢靡的社会浸染了她;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爱慕虚荣败坏了她。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项链》,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不就是在提醒我们大家:人生切莫像玛蒂尔德一样,让项链变成锁链!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脚踏实地地用诚实与勤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理想吧!

六、课后作业(1分钟)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写300左右体会,为下节课做准备)

梦想乃至理想吧!

【教学反思】

小说由于有一定情节,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上老师精心点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基本上能掌握课文的内容,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明白并深化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